为什么越安慰孩子,反而哭得越厉害?

孩子哭泣的一瞬间,我们会觉得孩子的悲伤是因我们而起,而我们则像是一下子变回那个做错了事,却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。

原因一:缺乏接纳的共情,孩子不买账。

这其中,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:给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做评价。

在表达完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后,我们常常立刻否定孩子的行为:「你很难过,但是大哭大闹可不对」「我知道你生气了,但是你也不能乱扔东西啊。」

于是,孩子感觉到并没有被真正接纳,于是继续大哭。

原因二:孩子感觉被进一步误解,委屈大哭。

在对孩子的情绪表达理解之后,我们说的话很重要,如果此时父母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一个标签,或者急于对孩子哭的原因下判断,就会让孩子因进一步被误解而委屈大哭。

原因三:孩子被接纳了,开始释放情绪,大哭。

还有一种情况,是孩子感受到被接纳,将心中的委屈释放出来。

这时候,允许孩子哭上一会,能够帮助孩子释放心中的阴霾,恢复到良好的心境状态中。

在电影《头脑特工队》中,对于「哭泣」有一段很好的描述,也给出了一个标准的「共情」范本。

在主人公莱莉的大脑中,代表快乐的情绪小人「乐乐」和代表悲伤的情绪小人「忧忧」遇到了麻烦,急需莱莉的幻想玩伴「冰棒」的帮助。

然而在他们找到冰棒,寻找回去的路的时候,冰棒失去了他和莱莉共同记忆中最重要的火箭,这让冰棒十分难过,大哭起来。

乐乐赶忙冲上前去安慰他:「一切都会好的,我们会有办法的」「嘿,谁最怕挠痒了,挠痒怪来了」,甚至做鬼脸逗冰棒开心。

但一切都毫无作用,冰棒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。
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忧忧的做法:

靠近陪伴,肢体接触:

忧忧紧挨着冰棒坐了下来。(父母与孩子之间,则可以蹲下来直接给孩子一个拥抱。)

陈述事实:

「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。那是你最心爱的东西,一切都无法挽回了。」

聆听和关注:

当冰棒说:「这是我和莱莉最后的信物」时,冰棒说:「你一定和莱莉有过很棒的冒险。」

这让冰棒开始自由地倾诉,他和莱利的故事。

当冰棒倾诉完,忧忧轻轻地用手拍着冰棒的腿,回应他「是的,是的。」